星期日, 5月 28, 2006

The Da Vinci Code (港譯:達文西密碼)



自從知道這書會拍成電影以後,一直都很期待它的上演。理由很簡單,因為懶去翻閱那本厚厚的書。

電影上演後,劣評如潮。看過原著的人批評說男主角的造型跟原著的出入極大,亦有人批評說女主角不漂亮,更有人批評道男主角解碼太輕鬆,令原本緊張的地方變得不再緊張了。沒看過原著的說不明白劇情。

據報章的刊載,我也認同男主角的造型比不上原著所描繪的。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女主角那甜美的笑容。只可惜,電影中的她,除了開場時助男主角逃走的一場戲以外,之後的故事發展都讓她表現得平平無奇,猶如一個大花瓶似的。其實,故事內容也不難理解。男主角解碼的情節或過於輕鬆,但故事說他們二人在兩天內,一邊逃亡一邊解拆疑團,要將之轉化成影象於有限的小間內呈現給觀眾觀看,實在並不是一件易事。導演在當中有所取捨,也是正常之舉。

我認為電影末段,男女主角在教堂逃生的一幕,可說是整套戲中最敗筆之處。

個人則比較喜歡李爵士解構《十二門徙的晚餐》的一場戲。亦很喜歡主教與西拉的關係。更喜歡電影中不斷與過去交疊,及將過去與現在同時呈現的拍攝手法。

《萬世歌王》

詹瑞文cross over林奕華的作品。說是《大娛樂家》之詹瑞文獨唱版也不為過。當然,詹瑞文獨挑大樑亦無難道。甚至比前作更為精彩。

開場一段以殘酷一叮嘲諷現今樂壇咪嘴與甩嘴的表演,詹瑞文在台上不斷更換裝扮分飾多個角色,固然忍來台下笑聲四起。更難忘的是他扮小女孩唱《出賣》那一段,跟「評判」的一段對話。可借用場刊中,林奕華的說話:

於是我們發現了現在小孩子唱成年人的歌,而成年人就喜歡唱小孩子的歌,所以TWINS那樣紅。就這樣,大家靠你的表演再討論:所謂兒歌的定義,還不是成年人想自己變回無知,而無知的,希望自己快長大。......為什麼我們那麼怕長大呢?

除此以外,令人難忘的應該是詹瑞文在台上一人同時分飾幾個角色的表演。不用依靠服裝或預早的錄音,他亦可以同時間表現出不同的人物,而且絕不會讓台下觀眾對角色感到混淆。實在是令人感到嘆為觀止。怪不得他的《男人之虎》可以再三地重演。而此劇未正式上演,亦已經敲定了重演的日期。

遺憾的是,無法在劇中聽到詹瑞文唱《卡門》一曲。

星期日, 5月 14, 2006

《不如跳跳舞》

不知為什麼當初在網上看宣傳網頁的時候,會以為這是一套音樂劇。所以,入場以後,失望就變得在所難免。

宣傳單張上寫著:
尋找太倦
相戀太難
這是一個滿口愛的年代
這是一個速食的年代
這是一個有效率的年代
這是一個空虛的年代
傾注七分鐘的浪漫激惰,
換取一夜的愛情奇蹟。

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裡,六個不同的人物,三段感情,簡簡單單地表現了現代單身人士的愛情觀。我相信不少單身人士總會對劇中某一個角色的故事,能夠產生點點共嗚。

然而,或者就是過於簡單,過於平凡,所以也變得乏善足陳。

愛情的奇蹟並沒有因為那短短的浪漫激情而發生,反而是因為一個意外而出現。但,如果沒有這個意外,這三段感情大概都逃不了曇花一現的命運,最終枯死收場。而這個大概就是現實中,大部份人的命運吧。

最沒法忍受的反而是場刊上,故事簡介中最後一句寫道:
每一個參加者都顯得熱切地渴望愛情,阿遠也不例,彷彿這是沒有明言的遊戲規則 -- 直至他再遇上生命中那位剋星......

不知校對為何會錯過了。

星期日, 5月 07, 2006

Take the lead (港譯:舞出色)


向來喜歡看以舞蹈為題材的電影,故此這電影上畫時也沒有放過。

事實上,故事內容跟一般的美國青春勵志片實在是大同小異,或許比從前的電影更為粗糙(這電影令我想起前年一套以Rock and Roll音樂作為工具,教育一班問題學生的電影)。都是公式化地男主角安東尼奧班達拉斯遇上了一班問題學生,然後以自己擅長的社交舞把這群問題學生帶會正途。然而,故事性則實在過於薄弱。例如:片中最大問題的黑人青年質問安東尼奧班達拉斯,到底憑什麼以為自己可以了解他們。電影中一直並無交待,所以很難令人理解他是如何感化這群學生。電影初段,男主角的女助手經常跟男主角商量舞蹈學校的開支問題,似是暗示舞蹈學校的收入其實是捉襟見肘,但最後卻可為那班為數約十人的問題學生代支參加比賽的二百元美金(每位計)。這亦令人感到有點突兀。據說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未知是否將人物之間的關係過於簡單化?

但是,若只打算看其舞蹈的話,相信不有讓入場的人士感到失望。因為片中實在有不少精彩的舞蹈場面。除了在預告片看到男主角跟其學生所跳的一場探戈以外,電影尾段的舞蹈比賽中,一場三人探戈亦讓人熱血沸騰。不少觀眾看至該段時,都連聲叫好,彷彿以為自己是坐在電影中的會場內。及後散場時,因電影仍在播放片中各人跳舞的畫面,更令許多人遲遲不願離場。我想在這方面,應該為此片搶回不少分數。

後記:
該套以Rock and Roll音樂作題材的電影是2004年於香港上畫的School of Rock (港譯:阿Sir0黎自樂人谷)

星期一, 5月 01, 2006

Match Point (港譯:迷失決勝分)


蠻喜歡電影開場時所說的一段話。運數對人的影響實在很大。有時候,並不是你努力就可以得到應得的回報。或者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不少人並不依循社會所認可的途徑去達到社會目標。

電影中的男主角是一個貪心的典型。他為了追求富裕的生活,處心積慮打入上流社會。當他遇上可以讓他攀進上流社會的千金小姐時,同時亦讓他碰上了令他神魂顛倒的女主角。貪心的他在兩個女人之間徘徊著。管理階級的工作令他感到喘不過氣來,跟妻子的交流是公式化的,並不帶任何感情。相反的,他對女主角則充滿了激情。直至女主角發現懷孕,迫他離開其妻子時,情況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故事的結局實在是我意料之外。雖然朋友說男主角餘下的日子也不會好過,但我相信那絕不會是因為他殺了他最愛的女人和一個無辜的老婦,從而感到內咎。如果,他真的會感到不好過,大概也只因為他再找不到地方,逃避他那個不愛的妻子,以及令他喘不過氣的工作而矣。

不過,這個結局或者更貼近現實也說不定。它令我想起前陣子看的一套港產片。電影,彷彿再不是表現夢與理想的道具,反映現實變成電影的唯一功能。不知道這是否現在的電影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