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28, 2011

Crazy Stupid Love (港譯:滾搞了愛情)



這部電影好像沒有太多人留意到。可能是因為它是一部講述中年人婚姻危機的喜劇吧。所以入場的人都不是年輕的一輩。

其實這部電影節奏很輕快,我覺得是閒暇時不錯的選擇。

故事主要是以兩段不同的愛情線構成,不過重點還是放在中年漢的婚姻危機上。故事一開始,這名事業有成的好好先生就已經開始遇上他的婚姻危機。雖然故事對於太太的描述並不多,但仍然可以看得出太太之所以會紅杏出牆,其實都是因為寂寞所致。儘管是她先提出離婚,但這並不是她的最終目的。她只是希望丈夫可以更關注她吧。時下許多人離婚的理由都說是失去了愛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夫婦之間的通病吧。因為太過努力去經營自己的家庭,卻忘記了伴侶的需要。

電影中的另一條愛情線是花花公子和純情女兒的關係。可惜描寫的地方並不多。事實上,當初看預告片的時候,這名花花公子令我想到新相識的一名朋友。而這一點甚至是我入場的主要原因--想看看他跟女孩的發展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近年許多愛情電影都有這樣的一幕,男女主角在床上,但他們沒有做愛。他們或者是聊天至其中一方睡著,又或者是深深地相擁著,總之他們都沒有做愛。我相信這應該不是為了電影尺度而設計的劇情。而這種劇情彷彿在告訴女性們,若果男人上床只懂得跟你做愛的話,那麼他就不是真的愛你了。

儘管我認同只懂得跟女人上床做愛的男人不算是好男人,但有幾多個男人會浪漫地跟女人上床只為了安慰女人和聊天倒是惹人懷疑。

星期一, 10月 17, 2011

Real Steel (港譯:鐵甲鋼拳)



這是近期另一部讓我邊看邊哭的電影。雖說是因為感動而哭了,但不可因此與《3 Idiots》相提並論。說到尾,也覺得只是自己太眼淺而矣。

對這電影並沒有太大期望,入場主要是因為男主角曉治積曼。

父親的角色設定是個過氣拳手。在2020年,觀眾不再滿足於傳統拳擊肉搏,取而代之是更具官能刺激的機械人拳擊。所以這名過氣拳手生活潦倒之餘,亦失去了人生的目標,生活毫不踏實。只是靠帶著次貨機械人參加黑市拳賽維生。而兒子的性格即跟他的父親極為相似,雖然是年僅十一歲,但是個固執的硬漢子。

電影中的電腦效果實在很出色。機械人都栩栩如生,動作流暢。相比起香港或國內的電腦特技效果,美國這方面實在是領先太多。

雖然不少人都覺得電影中的父子情寫得好,我卻略嫌它只是輕輕觸碰,未夠深入。我甚至懷疑同樣的故事情節假若套用在兩個成年男人,或是一男一女身上,即換作為勵志片或愛情片,亦可有同樣的感人效應。而這部電影之所以選擇為父子(而且是年幼的兒子)會不會跟夢工場有關?我甚至覺得,如果以一個成人角色代替兒子的話,應該更合情理。除非在2020年,學校的科目中有這樣的科目,又或是這名兒子其實是智商奇高,否則的話,由一名十一歲的小孩改造一個機械人,會不會有點勉強?

儘管故事流於公式化,但是電影發展流暢,並沒冷場。另一點讓我很欣賞的,是故事中兩個主要機械人的名命--Atom和Zeus。在名字上就已經可以看到最後的對戰,猶如是以卵擊石的對賽--微小的機械人跟宇宙中最強的對戰。不過,在大美國主義底下,儘管是最微小的,還是有勝利的機會。

3 Idiots (港譯:作死不離三兄弟)



這電影在香港於九月一日上畫,在不少影評人大力推薦下,我到月尾才看了這電影。

故事以倒序的形式說起,中間亦穿插了不少現時的狀況,帶領觀眾一同懷念他們的過去之餘,亦一同拆解失蹤的謎團。一直牽動著觀察的情緒。雖然如此,當故事進入到中後期時,劇情的發展和結局已經差不多是可以預計到的。

只是沒想到這電影竟長達三個小時。幸好電影真的拍得很好,所以即使是長達三個小時,但完全不見冷場。讓人輕輕鬆鬆地渡過一個晚上之餘,亦讓人反思自己應做的事(不管你是學生還是家長)。或許故事說的已經是老薪常談的事,但實行時卻是需要不少勇氣的。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這電影是近年少有的佳作。

Colombiana (港譯:魅影殺機)



因為路比桑,所以入場看這套電影。我沒有看《這個殺手不太冷》,但因為這電影被視為經典之一,想必不弱吧。所以對於同樣出自卡路比桑編劇的這一套電影實在深感興趣。

因為沒有看前作,所以無法比較。以獨立的角度去看這電影的話,應該說是不過不失。

事實上,電影中幾場戲都拍得不錯的。猶其喜歡開場的追逐戲及結尾的一段。開埸的一段追逐戲,女孩的表現真的是叫人印象難忘。看的時候,忍不住在想,女孩對於那一條逃走路線未免太過熟悉了,就像是完全不用思考的感覺。難道身為黑幫頭目的子女,每天都會被訓練逃亡路線的走法?

入場前以為戲中的女殺手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但事實上又並非如此。雖然她在監倉中謀殺囚犯的一段可以充分表現其敏捷的身手,但亦顯現出她之所以成功,有一半還是靠運氣吧。若果囚犯被殺以後,警察第一時間巡查有沒有其他囚犯遇害的話,恐怕女主角就難以輕鬆逃脫了。又或者若果當值的警察機靈一點,在電箱中發現水杯的時候,就察覺情況有異,她亦不會成功吧(話說,為什麼在電箱中發現水杯竟然會不覺得奇怪的呢?)。

電影中最讓人笑話的,應該是女主角借鯊魚殺害其中一名罪犯的場面。明明罪犯雙腳受槍傷,繼而跌落魚缸,被鯊魚啃食。撈起的屍體,雙腳卻是完整無缺。

另一點讓人覺得女主角並不聰明,就是她每次殺人以後,都留下野蘭花作記號,以此引出當年殺父仇人。然而她卻漠視其叔父的勸告,最後招至滅門之禍。就正如其叔父所說的,滅門之禍乃是她作為一個記號殺手,而可預見的結局。所以對此,並不令人同情。

其實整套電影拍得非常緊湊,只是故事並未完美之餘,有些細節的地方亦略嫌做得不足就是了。

星期一, 8月 15, 2011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港譯: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


電影宣傳說,這是本年度暑假壓軸驚慄動作災難片霸。於是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態入場,看看戲中的猩猩如何與人類拼個你死我活,血肉橫飛。

或是是太期待的緣故,得來的結果則叫人失望之至。電影全長大約一百四十分鐘,結果大約有一百分鐘都是文戲收場,而兩種生物衝突的時間則不超過三十分鐘。再者,相比起人類而言,片中的猩猩一點也不凶殘。作為領導者的猩猩凱撒,好幾次阻止同伴濫殺無辜,而且它們的目的亦只是回到森林中,並不是要統治整個星球,又或者對人類進行重大報復。試問這樣的電影又何來驚慄可言?這樣一個地區性的猩猩解放運動,又何以成為災難呢?

假若硬要將之視為災難片的話,就只有戲末時候,發現研發的藥物對人類有致命的影響,並且可以傳染(到底是經接觸傳染還是空氣傳染呢?)他人。

雖然許多人覺得這電影甚具反思的作用,但是同類的電影在過去實在有不少。與這一套最為近似的應該是1995年的《Outbreak》(港譯:極度驚慌)。筆者認為兩者基本原素是一樣的,具備智慧的猩猩、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自私的人類。不同之處就是編劇將這些原素的比重如何配置,並且將之帶往一個甚麼方向上。顯然兩套電影的比重和方向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有完全不同的局面。

朋友提醒這套電影被視為《Planet of Apes》(港譯:猿人反擊戰)的前傳。猶記得《猿人反擊戰》中,男主角由外太空回來以後,地球則變成了由猿人統治的世界。林肯象都改頭換臉了。不過,這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二十一世紀。若今次這一套被視為該電影的前傳的話,今次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得太早呢?依今集個故事來看,《猿人反擊戰》的男主角大概在離開地球之前,已經被今集研發出來的藥物所殺了吧!

故此,筆者不認為這套電影有什麼新鮮之處。而唯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只有猩猩凱撒的面部表情造得非常仔細。

星期五, 7月 15, 2011

The tree of life (港譯:生命樹)



因為他的推介,所以入場看了這套電影。

要是你問我說,喜歡嗎?我可以坦言說,我不太喜歡。因為這套電影太抽象了,欠缺了一點戲味。但這並不是表示這是一部不好的電影。不過,如若在欠缺心理準備,走進戲院欣賞這套電影,相信會令不少人覺得難以接受。

事實上,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拍得很美。電影開始不久,即已經借母親的獨白點出了故事的主旨「穿越生命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大自然,一種是通過慈悲。你要選擇追隨那種方法」。電影中亦對這兩種方法作出了不同的定義--大自然亦即是本性,而慈悲即是愛與寬恕,然後藉著父母親的角色去表現這兩種不同的方法。

虔誠的母親在喪子以後,信心動搖了。不停地詢問,上帝在那裡。而這一個問題亦是兒子時常問到的問題。當他日漸成長,遇到死亡,災害的出現,罪惡的發生,他就開始質疑上帝在那裡。而這個問題化成母親和兒子的獨白,不停出現在電影中。

雖然電影簡介說,兒子最終明白到,愛與寬恕的重要性。不過,單靠影像實在很難推測到這個結果出來。我甚至無法理解他為什麼會突然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一般忙碌的都市人,除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否則,絕少會動搖自己一直持之以恆的生存之道。

再者,筆者認為穿越生命的二次元分法未免過於單純。人生在世,更多的時候是在這兩個極端中游走,而並非一直踏在一個領域上。

星期日, 7月 10, 2011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港譯:奇幻逆緣)



因為對他的承諾,以及自己的奴性,所以硬著頭皮去看這套電影。不過,亦感激他的推薦,所以才沒有錯失了這套電影。

曾經,略嫌電影的片長偏長。但再想一想,用三個小時去濃縮一個人的一生,其實也並不容易。

船長臨終前說:

「你可以像瘋狗一樣對周圍的一切憤憤不平,
你可以咀咒命運,
但是等到了最後一刻,你還是得平靜地放手而去。」


對於我而言,這一段說話尤其深刻。除了是它本身具有啟發性以外,亦正因為這番說話令我想起這套電影的他。不單單是他本身給我一種憤世嫉俗的印象,還巧合地現在心靈上所面對的處景。

放手,的確並不是一個容易學習的人生課題。

說回電影本身,實在很喜歡這個不平凡的故事。環繞主角及其主角本人身上所發生的事,有許多讓人反思的地方。編劇和導演實在應記一功。即使片長三小時,而且談不上什麼重要的高潮時刻,但也沒有什麼冷場。感覺淡淡的,卻又無法化開。整個故事中沒有一個壞人,卻透出更濃烈的戲味。

星期四, 6月 02, 2011

X-Men: First Class (港譯:變種特工:異能第一戰)


一直都很喜歡這個系列的電影,所以今次這個前傳,我也並沒放過。

這套電影並沒以近期流行的3D技術拍攝。相信這是導演對編劇能力信心的表現(總覺得故事不濟才會以3D效果作補救)。我想對於一位編劇或者導演而言,在既有的框架下去堆砌一個新的故事,應該是有一定挑戰性的。

很喜歡這個系列的故事,原因是它總是以小眾的角度去看這個社會。而且這個系列的故事都會不避嫌地把大眾描繪成因為懼怕而濫殺無辜的群體。今次故事亦有著相同的特質。今次故事猶如前傳的形式,交代了X博士與磁力王的相交和決裂。在X博士和磁力王相識之初,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理想,希望可以團結並幫助同樣具有特異能力的變種人。但是基於他們不同的成長背景,對大眾行為的不同觀感,最後在遭受大眾的背叛以後,形成了兩派不同勢力。但其實他們仍然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為變種人謀取應得的尊重。我覺得基於這個目標和背景,其實並無所謂正邪之分。所謂正與邪,錯與對,都是事後人們對事件的評定。假設故事發展,最後是磁力王一方得勝的話,他所做的事就變成是一種革命性的行為,是對抗主權社會的力量。

因為對這套電影並沒抱有任何期望,所以也並無感到任何失望。不過,對於故事還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磁力王初現能力是1944年。但是Kevin Bacon飾演的Sebastian Shaw認為變種人的出現是因為核幅射的結果,亦因為如此,他認為核戰的爆發能增強變種人的能力。只不過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候是1936-1945年。亦即是說磁力王初露頭角之時,終結二次世界大戰的核爆仍未發生。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解答我的問題呢?

星期日, 5月 29, 2011

I Love You Because

這是一套改編自百老匯的音樂劇。故事講述兩對男女在愛情的療傷期中,尋找Mr. Wrong (or Ms. Wrong) 治療失戀傷痛,但意外地遇上Mr. Right (or Ms. Right)。

飾演Marcy的邵美君在開場的時候,高音有點失準 ;飾演吧女的何翠彤聲音亦不討好;再加上現場觀眾在戲還未停頓就急不及待的掌聲(每次遇上這種狀況,我都會懷疑這到底是明星效應,還是香港觀眾的修養問題,又抑或是我的問題呢?),都令整套劇上半場變得很吵耳。除此以外,故事的節奏是不是過份明快了呢?作為主線的Austin及Marcy在仍然覺得對方不順眼的階段中,然後以光速演變成無所不談的好友,甚至是情侶。這亦令人難以投入故事當中。

儘管如此,因為近日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與Austin及Marcy的故事有幾分相似,所以當故事的下半部發展至Marcy拒絕Austin的表白時,還是哭了出來。而之後的故事發展亦讓我哭了好幾遍。

最後借Austin獨白的歌曲《也許、或者、恐怕》中部分歌詞訴說自己現在的心情:

歷過一劫 我未敢奢望火花竟可發生
過往Catherine多珍貴 曾願意分享這一生
但我終於狠狠的醒覺
我的心看似盡碎裂
沒料認真只有我
被背棄給取笑我極天真

誰明我太傻 尚堅貞相信有真心 但
誰明這心跳 相信直覺實太吸引 但
這次她可會與我分享餘生
也許 或者 恐怕
這次真的找到

是對的嗎 心內那些傷痛 真的好了嗎
這次她只是用來平復傷口嗎 對的嗎
或我死不灰心天真瘋狂
人又陷進一廂情願的愛

為何我太傻 人實太笨死性永不改 但
為何不信她會 為我奉獻接受我的愛 但
愛永遠不像預期 你我都始終身不由己
也許 或者 恐怕
我已真的找到

雖然故事以大團圓作結局,但是恐怕在現實生活中,能有這種結局的人並不多。

星期日, 4月 10, 2011

Sucker Punch (港譯:天姬戰)



某次在戲院看預告片的時候,發現這一套電影。然後在朋友的極力推荐下,走進戲院觀看。 因為這類電影大多著重特技場面,所以對於一眾演員的要求並不太高。

而整套電影中,唯一認識的演員只有飾演配角的Vanessa Hudgnes。沒想到在High School Musical及Beastly飾演女主角的她,甘願在這電影中做一個女配角。

故事方面雖然是天馬行空,在現實與幻想之中徘徊,不過仍然見條理不紊。事實上,在電影剛開始的五至十分鐘,導演已用極簡潔的手法交代了女主角的背景。而且,在電影的尾聲,導演將女主角的位置移形換影,但完全不會令人感到突兀之處,可見導演的功力不俗之餘,亦實在叫人印象難忘。

電影中的打鬥場面實在是精彩之至。美中不足是雖然每一場戰鬥都具備目的,但不見得完全與現實中的目的相符。聽說,這電影是向日本漫畫的致敬之作。不知道這傳言是真還是假。不過電影中斑斕的戰鬥場面的確充滿日本漫畫的色彩。猶其是第一幕的打鬥場面。即使並不如傳聞所言,這些富有遊戲機打鬥色彩的戰鬥場面,仍是教人嘆為觀止。深信這電影一定受眾多電子遊戲迷所喜愛。

後記:
在網上尋找資料的時候,知道導演前作是《戰狼300》及《保衛奇俠》。原以為是新丁之作,難怪電影叫人一看難忘。不過,此導演拍攝的電影故事內容,有一種趨勢,要人越來越多花時間去思考當中意思。令人很期待他的下一套作品。

星期四, 3月 17, 2011

I am number four (港譯:關鍵第四號)


我想這套電影應該是近年來,難得一套令我差點想把電影院的椅子割爛的電影。

其實故事本身構思是不錯的。九個外星人來到地球隱匿,他們各自有保護者,以防敵人追殺。而且九名外星人及保護者都是聰明絕頂的外星人。據理這樣的背景,應該可以拍成一套非一般的青春科幻電影。可惜,又偏偏搞垮了。

男主角在覺醒以前,頻頻做些引人注意的舉動。對自身安全毫不在意。要不是敵人智商有限,男主角實在是應該早趁黃泉。他與女主角(以排名而言,其實會不會應該是女配角?)的發展更是婆婆媽媽。偏偏這兩點已佔了整套電影大部份的時間。而且當中問題頗多,例如,男主角的保護者無故被普通地球人捉走做人質;又或者女主角舉機拍攝男主角的時候,明明是在男主角拋球後拍攝,但出來的相片卻變成了男主角由接球到再拋球的連環過程;更令人廢解的是,男主角以超能力打飛地球男孩,卻沒有人因此死亡(明明個個都被打到飛撞樹幹啊)。雖然末段的打鬥也可說是精彩,但實在難以挽回之前所失的分數。

全片唯一吸引的,就是那隻由始至終跟隨男主角的小動物。從變色龍變成小狗,及後又變成外星生物時,還未知是敵是友。

故事結局已為拍攝下集作出舖排。只是,這樣的水準,下集還指望有人入場觀看麼?

星期六, 3月 12, 2011

King's Speech (港譯:王上無話兒)



因為哥連費夫,所以才會看這套電影。因為一直都很喜歡他的表現。

這套電影跟《黑天鵝》的情況其實很累似。亦令我想起有前輩說過,欣賞一套電影的次序:
一套電影,我們會先欣賞故事;要是故事並無什麼可取之處,那就欣賞演員的表現;要是演員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那就欣賞導演的拍攝手法、服裝和音樂。因為故事好的話,我們就不會多大留意演員的表現;要是演員表現好的話,我們就沒有精神留意服裝、配音和拍攝手法了。

後記:
港片譯名越來越不像話了。為什麼會是王上無話兒呢?害我差點以為是說某國君無能力繁殖後代的故事。抑或是我太色了嗎?

Black Swan (港譯:黑天鵝)



自去年十二月就一直有留意這套電影。然後直至最近上畫,帶著既驚且喜的心情觀看(因為筆者太膽少,不知是否可以挨得過那些驚嚇鏡頭)。

故事是講述一個女孩爭取天鵝湖女主角後那種患得患失的心路歷程。又或者可以說,是描述一個壓力在臨界點的女孩所發生的故事。

在電影中,除了女主角正式表演黑天鵝的那一段,其他時候的練習或表演,女主角的表情一直都是很痛苦的。親人的過度保護與期盼、身邊的蜚短流長、表演上遇上無法衝過的樽頸地帶、個人對完美的追求都構成了女主角踏上不歸路的伏線。對於熱情奔放的Lily,女主角被吸引之餘,亦感受到被要脅。可見編劇盡可能地將所有不安的原素都加諸於女主角的命途上。或者正因為如此,編劇良心發現,所以只讓女主角殺害自己,沒有殺其他人。總算為女主人翁保留一身清白。

值得一提的是,當女主角正式表演黑天鵝,亦正是她打從心裡變成黑天鵝的時候,背景音樂的確呈現了一種初生烏兒展翔的效果。這是繼女主角的表現以後,讓我較深刻的地方。

Burlesque (港譯:艷舞巨星)



因為這類歌舞片一向是自己杯中茶,所以即使對兩位主角認識不深,我亦沒有錯過這電影。

自《紅磨坊》和《芝加哥》以後,差不多每年都會有一兩套歌舞片推出市場。不過故事性總是不及前者,而且大多數都以人數作為賣點。又因為人數眾多,所以演員的表現機會也減少了。或者正因為如此,所以反而欣賞這一套電影。雖然故事簡單,但完整地說了一個故事。沒有太多突兀的地方,也沒有賣弄需要人深思的個人思想。只是簡簡單單地訴說一個故事,一個美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