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13, 2008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港譯:地球停轉日)


一套以地球危機為題材的電影。電影宣傳以此與《The day after tomorrow》作比較,未免有點失策。整體而言,個人覺得《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各方面都比此片優勝。

故事講述外星人潛伏於地球七十多年,觀察地球人對地球的影響,繼而斷定人類只會侵略,不懂珍惜地球的天然資源,所以作出毀滅地球的決定。一名女科學家得知以後,努力游說外星人改變決定。

雖然是個老掉牙的故事模式,不過卻猶如真理般恆存於世。一如潛藏於地球觀察人類的外星人所言,人類對地球肆意破壞,具侵略性,不懂珍惜環境。即使如此,人類卻有某些特質令它放棄回到自己原本的星球,寧願與地球人同死。這種難以形容的特質,應該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行為(故事中的女主角與小孩的關係是繼母與繼子的關係,並無血緣關係)。事實上,奇洛李維斯飾演的外星人也是被這種行為所感動。這令我想起讀書時,我們會將社會分為微觀與宏觀的角度去研究。以此電影而言,從宏觀的角度看,人類是卑劣的存在;但從微觀的角度去看,人與人之間關係是無私並充滿愛的。

然而,以事論事,以戲論戲。外星人推翻最初的決定未免過於簡單。單看繼子對女主角由抗拒變成關愛,以及女主角對其繼子無私的愛護,就足以推翻之前觀察七十多年的結論?電影中有位老學者提到當人類去到生死關頭的時候,他們就會懂得要改變。女主角也不斷提到人類會從中學習。然而,人類真的會因此而改變麼?他們是否知道自己已經大難臨頭?片尾的時候,見許多地方都無傷無損,很難相信人類會因此而大徹大悟。

另外,美國的大英雄主義在這電影中再一次成為被諷刺的對象。印象中,自《Independence Day》以後,不少電影都曾經諷刺美國的大英雄主義,包括文中提到的《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一種現象或者都可以理解為美國人對其政府行為的評價。

整套電影雖然缺乏明顯的高潮位置,結局也略嫌平淡。不過在網絡搜尋資料時發現,此電影是翻拍1951年的作品,令我對此電影的評價提高了一點點。至少拿它與《War of the Worlds》相比,這個故事已經不錯。

星期五, 12月 05, 2008

Wall E (港譯:太空奇兵 - 威E)


雖然在戲院上畫的時候,朋友們都大力推介,我卻一直沒有入場看的意欲。意外地今天多了一日假期,就租了影碟回家觀看。

這是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當中夾雜了一點環保意識。難怪朋友們當時積極推薦。舊波友C甚至形容自己就像戲中的主角一樣,不懂得女孩的心思,更枉說去討好女孩子。諷刺的是,他當年單戀的女孩異常地鍾愛這位主角。

其實難以讓人理解的又何止是女孩的心思?

電影中,威E是個舊式的清潔機械人,每天都獨自地努力清理人們留在地球的垃圾。而且他不單單是把它們清理掉就算,還會廢物利用。而伊芙則是個探測用的新式機械人,被描述得有點粗枝大葉,很容易就會發射雷射槍,作出不少破壞。女孩若是羨慕伊芙,或者先要問問自己可否像伊芙一樣,不在意身邊的男人是個外表老套不合時宜的人,而且個性節儉省僕(須知節儉跟吝惜只是一線之隔,一念之差)。

如果你生性像威E,也請緊記在愛情裡從來不存在付出與收入成正比的定律。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像威E一樣為伊芙默默付出以後,你的伊芙也有投向你懷抱的一天。

這電影畢竟是個童話。

星期五, 10月 31, 2008

欺詐獵人


不知道是不是電影《Death Note》在日本的成功,或是日本的電影編劇已是江郎才盡,所以不少漫畫都陸續被拍成電視劇或電影。這一套也不例外。

這一類的電影大多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為了忠於原著,不單是人物、道具及場境都盡量模擬漫畫,甚至連電影的分鏡都跟漫畫如出一轍。例如電影《Na Na》,還有剛剛在港落畫的《20世紀少年》。另外,漫畫故事的長度不會受到時間限制,而且枝節繁多,到底那些枝節可以被刪去,又或是怎樣去改編,對於電影幕後的工作者而言,可說是一大考驗。或者正是這個原因,一般將漫畫電影化的電影都不能在一集內完結。

不過,《欺詐獵人》應該是個例外。據聞此漫畫在2006年已被改拍成電視劇,因大獲好評,所以今年則被拍成電影。雖然沒看過原著漫畫,但看故事的舖排,深信此電影不會像之前提到的兩套電影一樣,連分鏡都依從漫畫的分格。然而,導演雖然有雄心壯志另辟天地,但是故事中人物性格薄弱,故事的起伏也不大,令整套電影失分不少。

故事以男主角黑崎如何成功騙過一名女騙子為開始,但只能給人一種小孩子在耍小聰明的感覺,不見得男主角的才智有多過人。在這類鬥智角力的電影中,可說是最大的失誤。女主角堀北真希的角色更是可有可無,不見得其存在具有任何意義。另外,男主角黑崎和提供情報給他的桂木的關係更是撲朔迷離。故事雖然想帶出「因為信任才會被騙,所以越是相信,越是傷害得深」的訊息,以及描述人在失去信心後要如何生存,但只有前者可以說是達到目標,後者即只是勉強做到而矣。

整套電影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竹中直人的演出。看著他,不知何解竟令我想起當年的《培慾禁室》。

星期日, 10月 05, 2008

Under the Tuscan Sun (港譯:好想有嫁期)


偶爾在電影台看到了這套電影。說的是一個女人因為婚姻失敗,再度尋找愛情的故事。 劇中有一段女主角的獨白,說著一個女人受到愛情打擊的痛苦與期望,真的很感人,也很精彩。也不能不提戲中那位美艷的過氣女演員。她代表著另一種面對痛苦的方法。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從前看到的這首詩:

我祈求力量; 上天賜給我困難,使我變得強壯。

我祈求智慧; 上天賜給我體力與頭腦,讓我去工作。

我祈求勇氣; 上天賜給我危險,讓我去克服。

我祈求愛; 上天賜給我受難者,讓我去幫助。

我祈求特別恩惠; 上天只是賜給我機會。


我所想要的,我一樣也沒得到。

我所需要的,我樣樣都獲得。

我的祈禱已得到了答覆。


出自Smita Patravali《祈禱》


其實,故事的主人翁祈求的,不是什麼也得不到。她也得到她想要的。只是形式上跟她預期的應該不一樣。但生命就正是如此。我們越希望抓在手裡的,就越難得到。到你學懂放手的時候,你希望的又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星期四, 10月 02, 2008

Mamma Mia! The Movie


颱風襲港的晚上,跟朋友到戲院欣賞這電影。

這套電影將同名的著名舞台劇搬至大銀幕,所以故事本身有一定保證。 事實上,電影的節奏輕快流暢,令人看得很舒服。如果真的有不滿的話,只可說女兒與他男友的和好太兒戲,而且三個男主角的歌藝亦令整套電影失了分。 但他們既非唱家班,要他們唱得悅耳,好像是太吹毛求疵。

雖然整套電影不俗,但因為身邊朋友比前面螢幕吸引,所以看得不夠投入。雖然如此,當梅麗史翠普唱《The Winner Takes It All》時,我還是被感動至偷偷地哭了出來。

星期一, 7月 21, 2008

Batman: The Dark Knight (港譯:蝙蝠俠-黑夜之神)


期待已久,所以電影上畫沒幾天,已趕著到影院觀看。事實上,這電影也不負所望。

扮演小丑的希夫烈達實在是異常搶鏡。雖則當年積尼高遜的小丑也非常出色,但希夫烈達的小丑則是令人感到不寒而慄,令人一看難忘。他將一個瘋狂、變態、殘酷、喜怒無常的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小丑犯案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他樂於擾亂社會秩序,擾亂人心。在戲中,他有兩次以刀架在人的口中,兩次都提到他面上疤痕的來由,而兩次的來由都是不同的。我想這兩個都不是他疤痕的來由,他的「故事」不過是一個他傷害他人的藉口。

事實上,新一系列的蝙蝠俠電影比九十年代的一系列電影更具真實感。九十年代的蝙蝠俠電影予人一種神化的感覺,極具漫畫感。而新一系列的電影人物則讓人感到有血有肉。雖然身為英雄,但並不是真的刀槍不入。相反地,因為大大小小的戰鬥,而令自己滿身傷痕。彷彿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號人物存在。正因為兩者風格迴異,所以很難比較高低。

比起上一集,今集導演及編劇更具野心,想說的事比上一集還要多。除了延續上一集的特色,這一集繼續藉著各個角色探討人性本質的問題。到底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在故事的後段,兩隻郵輪的對峙應該就是答案。

除了人性本質的問題以外,戲中蝙蝠俠的命運不禁令我想到中國人的一句成語「鳥盡弓藏」。所謂「飛鳥盡,良弓藏;走狗死,良狗烹」,這說話恰好形容蝙蝠俠的命運。就像是電影中所說的,世上沒有真正的英雄,人們會因為各種不同原因或觀感,改變他們的態度。

硬要說缺點的話,應該是片長太長(超過150分鐘),以及女主角換人了,外表看上去卻很老。明明是男主角的兒時玩伴,也比男主角年輕,但看來竟然比男主角老了好幾歲。

星期一, 7月 07, 2008

Jumper (港譯:越空行者)


這是一套既是幻想式,卻又貼近現實的電影。

如果你也像男主角一樣,讀書不成,即使不是經常被友儕欺負,但當你發現自己有超能力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時,大概你也會跟男主角做同樣的選擇--做個銀行大盜。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像彼得柏加(蜘蛛俠的名字)一樣,選擇做個超級英雄。或者有朝一日,閣下興之所至,會把劫來的一角幾毫捐去四川賑災,但得來的絕大部分都會用於自己或自己家人身上。

因為有這樣的能力,所以男主角總是隨自己的喜好,閃去不同的地方,享受人生。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既然有這樣方便的能力,那又何必坐飛機?不單要忍受時差的困擾,還得支付航空公司昂貴的燃油附加費。如果不怕大盜的身份被揭發,以此作為賺取收入的途徑,甚至可以跟航空公司爭一日之長短。

有這樣超乎常人的能力,當然會引人眼紅。所以,有宗教狂熱者有組織性地尋找這些異能人士,逐一追殺,也不為過。只是他們既然把異能人士殺掉,在沒有實驗體的情況下,是如何研究出追捕他們的武器?如何找出捕捉異能人士的方法?實在是個謎團。

星期六, 5月 03, 2008

Iron man (港譯:鐵甲奇俠)


這是一套商業味道極濃厚的電影。即使沒有看過這漫畫,也不難猜到其劇情。而且電影拍得奪目之至,猶其是劇中主角「變身」的一幕拍得非常細緻,令人印象深刻。另外,電影拍得很輕鬆惹笑的劇情,觀眾不需帶腦入場觀看。事實上,看的時候,最好把腦袋收起,否則就會有不少疑問。當然,你也可以視之為導演的拍攝手法之一。

最為不解的是,電影初段以倒序形式拍攝,而且在「回想」開始的一刻表現得極之模糊。向來這種拍攝形式有令人看後感到「明朗」化的感覺,但在這套電影中卻完全沒有這種效果,反而令人有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仲夏夜之夢》

大概是劇情過於搞笑了,削弱了劇中對愛情的其他感覺的深度。單思,嫉妒都不再是那麼苦,那麼可怕了。

最辛苦是劇中有位女主角(嚴格來說是四位年輕主角)在整套劇中都不停慘叫,實在是令耳朵受罪。相比之下,朱淩淩的表現就吸引得多。

作為劇團轉為自負盈虧的公司的頭炮,實在是有點失望。

不過,我很喜歡詹瑞文在劇中經常唸的幾句歌詞:愛情將卑賤變仗做神聖……愛情看事物不用眼睛,只憑心情(只隱約記得這兩句)。雖然是簡單的幾句歌詞,卻將愛情的特質表露無遺。

星期六, 4月 05, 2008

《花far世界》

這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講述兩名主角,Sam和Sally的離離合合。音樂劇以耳熟能詳的流行曲、影像和文字來表演。劇中不單有與觀眾互動的環節,還加插兩段棟篤笑的喜劇。

陳潔靈、倫永亮和張繼聰的表現是不容置疑的,難得劇中其他演員的唱功亦非常了得。

另外,倫永亮在劇中兩段棟篤笑的表現十分自然,令全場人士都捧腹大笑。他的放,令整套音樂劇變得跳脫活潑起來。

如果這個故事並不是Happy Ending,如果導演以其他手法去表現,這個故事可以是一個很沉重的故事。大家就無法享受一個愉快的晚上了。故事中,Sam和Sally在第二次分手時,面對分手的態度最令人反思。或者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在經歷愛情的重創以後,我們都會反思愛情到底是什麼,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以致感情不再,分手收場。而當中不少人在重創以後,愛情觀都會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就像劇中兩位主角一樣。但這並不代表就是正確的。然而,到底有誰可以為愛情定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星期日, 3月 23, 2008

Eastern Promises (港譯:黑幕謎情)


另一套劇情預告與電影情節不符的電影。

會看,是因為久違了的「阿拉崗」(Viggo Mortensen)。

一看,只感到人老了,魅力不再。

而故事本身就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連我也可以猜到的劇情,有誰猜不到?最叫人意外的,大概是故事,故事中的卧底探員,滲進黑幫不知是為了倒破它,還是要控制它。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港譯:傳奇女王伊利沙伯黃金盛世)


看第一集時,以為演伊利沙伯女皇的人是桂妮芙柏露。後來才知道演員的名字叫姬蒂白蘭芝。一名澳洲演員。從此以後,就一直有留意她演的戲。
對歷史涉獵不深,所以對於那一場戰爭,所知不多。對於西班牙是否真的如此慘敗(天意?),不敢多言。
戲中的女皇是一個想愛卻不可愛的女人。對於一個渴望愛的女人而言,是一件多淒酸的事。

星期三, 1月 09, 2008

I am legend (港譯:魔間傳奇)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怕什麼時候會被劇情所嚇,還是故事沒我想像中的好,所以看得並不投入。其實故事很簡單,人類因為改造病毒基因而自招殺生之禍。全球人類只死淨一乘人口,而當中的95%因病毒而出現類似返祖現象。即是受感染者會退化到變成茹毛飲血的野獸一樣,並具有攻擊性,一旦接觸陽光就會死亡。戲中稱呼這類"人"為黑暗獵人。故事初期形容這些黑暗獵人除了求生本能之外,則什麼都不懂,跟野獸沒有多大分別。但故事發展至後期,我覺得這些受感染的人類都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例如,他們學習主角捉他們同類的方法來捕捉主角。另外,他們亦具有組織能力。在電影中,很明顯有一隻黑暗獵人是領導者,對其他受感染的人類發號施令。
說真的,如果這些黑暗獵人一如故事之初所描述的,什麼都不會,主角可以獨自生存三年亦不出奇。但既然這些受感染的人類具有組織性,又有學習能力,實在很難想像主角怎樣可以生存三年之久。除此之外,電影的尾段說到世界上還有一班未受感染的人正在生存,當中有人因為聽到主角的電台廣播,所以到主角所居住的地方,並因此救了主角一命。我不曾去過美國,所以不清楚當地的地理環境。但電影中段時曾說到為了隔離受病毒感染的人,美國政府不惜把兩條大橋炸毀,所以他們是如何開車到達主角所居住的島上,實在是個迷。電影中還有一個不解的問題,就是主角在睡前將所會放下鐵閘,把所有門窗都緊緊關閉,但醒過來時,鏡頭中竟可看見陽光影落主角的面上。
因為這一連串的不解,所以很難投入到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