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13, 2008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港譯:地球停轉日)
一套以地球危機為題材的電影。電影宣傳以此與《The day after tomorrow》作比較,未免有點失策。整體而言,個人覺得《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各方面都比此片優勝。
故事講述外星人潛伏於地球七十多年,觀察地球人對地球的影響,繼而斷定人類只會侵略,不懂珍惜地球的天然資源,所以作出毀滅地球的決定。一名女科學家得知以後,努力游說外星人改變決定。
雖然是個老掉牙的故事模式,不過卻猶如真理般恆存於世。一如潛藏於地球觀察人類的外星人所言,人類對地球肆意破壞,具侵略性,不懂珍惜環境。即使如此,人類卻有某些特質令它放棄回到自己原本的星球,寧願與地球人同死。這種難以形容的特質,應該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行為(故事中的女主角與小孩的關係是繼母與繼子的關係,並無血緣關係)。事實上,奇洛李維斯飾演的外星人也是被這種行為所感動。這令我想起讀書時,我們會將社會分為微觀與宏觀的角度去研究。以此電影而言,從宏觀的角度看,人類是卑劣的存在;但從微觀的角度去看,人與人之間關係是無私並充滿愛的。
然而,以事論事,以戲論戲。外星人推翻最初的決定未免過於簡單。單看繼子對女主角由抗拒變成關愛,以及女主角對其繼子無私的愛護,就足以推翻之前觀察七十多年的結論?電影中有位老學者提到當人類去到生死關頭的時候,他們就會懂得要改變。女主角也不斷提到人類會從中學習。然而,人類真的會因此而改變麼?他們是否知道自己已經大難臨頭?片尾的時候,見許多地方都無傷無損,很難相信人類會因此而大徹大悟。
另外,美國的大英雄主義在這電影中再一次成為被諷刺的對象。印象中,自《Independence Day》以後,不少電影都曾經諷刺美國的大英雄主義,包括文中提到的《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一種現象或者都可以理解為美國人對其政府行為的評價。
整套電影雖然缺乏明顯的高潮位置,結局也略嫌平淡。不過在網絡搜尋資料時發現,此電影是翻拍1951年的作品,令我對此電影的評價提高了一點點。至少拿它與《War of the Worlds》相比,這個故事已經不錯。
星期五, 12月 05, 2008
Wall E (港譯:太空奇兵 - 威E)
雖然在戲院上畫的時候,朋友們都大力推介,我卻一直沒有入場看的意欲。意外地今天多了一日假期,就租了影碟回家觀看。
這是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當中夾雜了一點環保意識。難怪朋友們當時積極推薦。舊波友C甚至形容自己就像戲中的主角一樣,不懂得女孩的心思,更枉說去討好女孩子。諷刺的是,他當年單戀的女孩異常地鍾愛這位主角。
其實難以讓人理解的又何止是女孩的心思?
電影中,威E是個舊式的清潔機械人,每天都獨自地努力清理人們留在地球的垃圾。而且他不單單是把它們清理掉就算,還會廢物利用。而伊芙則是個探測用的新式機械人,被描述得有點粗枝大葉,很容易就會發射雷射槍,作出不少破壞。女孩若是羨慕伊芙,或者先要問問自己可否像伊芙一樣,不在意身邊的男人是個外表老套不合時宜的人,而且個性節儉省僕(須知節儉跟吝惜只是一線之隔,一念之差)。
如果你生性像威E,也請緊記在愛情裡從來不存在付出與收入成正比的定律。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像威E一樣為伊芙默默付出以後,你的伊芙也有投向你懷抱的一天。
這電影畢竟是個童話。
訂閱:
文章 (Atom)